YU-CHUAN JACK LI
  • HOME

EXPERIENCE

take the world
​as it is

http://jackli.cc/legend

台灣醫學資訊之父傳奇

2011年6月 | 記者:崔泳
李友專,一位具有副校長、教授頭銜的皮膚科主治醫師。從一台仿製的APPLE II電腦開始,成長為台灣醫學資訊之父,真正實現了IT技術和臨床醫學的完美融合,他的經歷令人仰慕。日前,筆者趁著到台灣參訪之際,採訪了這位傳奇人物。 

李友專,英文名Yu-Chuan (Jack) Li,MD.、Ph.D.,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、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,台灣醫學資訊協會榮譽理事長,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原副院長,皮膚科主治醫師。2010年10月當選美國醫學資訊領域最高學術榮譽委員會美國醫學資訊學院(ACMI)院士,成為唯一一位來自亞洲的院士,被稱為台灣醫學資訊之父。 

一台兼容機養成了一生興趣 
​
上世紀80年代初,隨著個人電腦逐漸走入家庭,台灣的一些公司也開始推出仿造APPLE II的個人電腦。1981年夏天,初中畢業的李友專正在放暑假,一天父親幫他拿回一張電腦銷售傳單,價格新台幣9,999元。那時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電腦,只在科幻電影裡看到過那些有很多燈,會一閃一閃的東西。於是父親為他買回了第一台電腦Golden II,還特意為他配了一台彩色顯示器。拿到電腦,他迫不及待地按說明書寫出了他平生第一個程式,就是用BASIC畫了一匹馬。「其實那只是螢幕上的幾個亮方塊,勉強可以說像馬,但從此我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」李友專說。 

從高一到高三,李友專花了很多時間在電腦上,電腦程式編寫水準有了一定的提高。「當時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學生中非常風靡,戲劇性也很高,於是我們就想用BASIC,在APPLE II上把《天龍八部》做成電腦遊戲。而且我們把劇本、角色、人物編輯器和動畫編輯器等等都寫好了。後來到高三了,要準備大學聯考才最終放棄。而那時是1984年,真正的《天龍八部》電腦遊戲在十幾年之後才面世。」 

身在北醫,心向電腦 

​大學聯考填寫志願時,父親希望他當醫生,於是他的前幾個志願是醫學院,後幾個志願都是電腦專業。但李友專第一志願就被台北醫學大學(在台灣也稱北醫)錄取了。「當時我真的有點遺憾,但一個男人畢竟要養家糊口,在台灣當醫生是個很體面的職業,收入也很好,而電腦恐怕只能當興趣了。」 
​
1984年李友專進入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,一進校他就瞭解到北醫有很多社團,但當時學校不僅沒有電腦社團,就連電腦教室都沒有,於是他就發起成立電腦社。 「當時學校說成立社團要做學生調查,於是我們就做了3,000份調查問卷,沒想到報名的同學都排起隊了。然後我們拿著一份聯署的名單和1,000多份調查表遞交給學校,學校以為是要搞學生運動,馬上就同意了。」 

電腦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舉辦暑期電腦培訓班,當時社團只有3台電腦,其中2台是李友專的,另一台是其他同學的。電腦不夠,他們就向全校同學募集;沒有場地,他們就去找補習班借教室。就這樣他們募集了20台電腦,在免費借用的教室開辦了第一期電腦培訓班。「當時人家開玩笑說,創電腦社團要自己帶電腦,那要創游泳社團是不是要自己挖游泳池呀。」電腦社成立後不久,就成為北醫的第二大社團,最多的時候達到100多人,而在那之後一年多北醫才建起了學校的電腦教室。 

將IT與醫學相結合的最初目的竟然是少背書 

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是7年制,前4年是醫學基礎課程,第5年開始學習臨床醫學課程,而後兩年則是在醫院實習。「到了五年級,社團已經玩了5年,也覺得有些累了,這時開始想真正做些事情了。當時正好開始學習被譽為內科學聖經的《哈里森內科學》。那本書非常厚,字還非常小,看一遍都要很長時間,就更不要說把每一頁裡的很多內容背下來。不過,當時班裡真有一些同學很能K書(背書),能夠把所有的東西都背下來,我們背後都叫他們‘K棍’。但我和另外幾個同學屬於想東想西的學生,沒有辦法背下來。於是我們就想能不能寫一個程式,把某個疾病的症狀、流行病、診斷和治療等內容寫進去,那輸入一個症狀電腦就可以幫助診斷了,這樣就可以不背那麼多書了。 

當時,我們5個人用Turbo Pascal從零開始寫,我自己負責儲存的部分,其他幾個同學負責邏輯的部分,我們做了一張紙本的表格,上面是疾病名稱,下面有幾個格子,每個格子一種症狀,而且標明每種症狀對於疾病診斷重要性的權重分值。然後,我們先請班上最會K書同學幫助填格子,我們自己寫程式,就這樣到五年級結束的時候,我們竟然完成了三個疾病的鑒別診斷,當然這三個疾病是完全不相關的。後來我到了美國才發現,他們已經做了2,200個疾病,而且不僅有權重,還有敏感度和特異性。其實我們講的權重和特異性事實上就是一種條件機率,因此我的博士論文也和條件機率有關。」 

醫學是太太,電腦是情人 

大學5年級的時候,有人給李友專一張宣傳單,介紹美國的醫學資訊學系。當時的台灣,對於這種在醫學院裡面,把醫學和電腦結合起來的醫學資訊專業瞭解甚少,很多人都沒聽說過。於是,他一邊準備托福和GRE,一邊透過電子郵件聯繫學校(當時還沒有internet,只有一個國際間大學相互連通的學術網BITNET)。 

1991年李友專從台北醫學大學畢業,當時有同學問他畢業後要去做哪一科,他說要去美國念醫學資訊。在台灣,醫學系的畢業生都想早點完成專科醫師訓練,就可以行醫或自己開業了。而出國念醫學資訊的還從來沒有過,所以同學對李友專說:「你瘋了」。但當時李友專的父母卻並沒有阻攔他,他們非常瞭解自己兒子的喜好,非常尊重兒子的選擇。就這樣,1991年7月李友專來到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醫學資訊系攻讀博士學位。 

到了美國,李友專驚訝地發現,雖然當初他們做了3個疾病的電腦輔助鑒別診斷軟體已經費了很大力。他的導師,猶他醫學院醫學資訊系創始人Homer R. Warner博士,早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做相同的工作了。心臟科醫生出身的Warner博士,每周3次找各科的專科醫師提供相關知識,並且採用更專業和具有邏輯的方法,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2,200多個病種的電腦輔助鑒別診斷。 

李友專説:「我當時非常驚訝,也非常興奮,就像看到了美麗新世界。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並將影響我的一生。從那時起,我覺得終於可以把IT和醫學結合在一起,成為我畢生的追求,成為可以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上面的事業。」曾經有人和李友專開玩笑說:「醫學是你的太太,電腦是你的情人。」現在他終於可以把「太太和情人」合二為一了。 

具有資訊中心主任頭銜的住院醫師 

1990年,李友專在長庚紀念醫院實習時,遇到了一位同樣對電腦非常痴迷的泌尿外科主任。之後,他與這位主任一起做了個腎臟癌症鑒別診斷的軟體,相關論文還在醫學雜誌上發表了。「我覺得很有意思,原來這種論文也可以在正規的醫學雜誌上發表。從那時起我開始真正把電腦和醫學臨床結合起來,而那位主任也成為了我長久的良師益友。」 

1995年1月,原本準備去史丹佛做博士後研究員的李友專,被當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,現在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邱文達召回台灣,籌建醫院的資訊中心,並被任命為資訊中心主任。1995年7月,醫院皮膚科招收住院醫師,李友專在美國的很多老師都是放射、病理、心臟等科醫師,最後都放棄了臨床專業,專門從事醫療資訊學。「但是我覺得自己學了那麼多年臨床醫學,如果放棄未免可惜。而且如果放棄臨床,將來和醫生溝通就可能產生問題。如果不能好好地瞭解醫生和患者的痛苦,就沒法做出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。為此我申請了皮膚科住院醫師,並被錄取。」但是,既要掌管全院的資訊系統,又要完成專科醫生訓練,談何容易。他只能白天做住院醫師,晚上做資訊中心的工作,夜裡值班就睡在電腦下面。即便是這樣,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網站還是在1996年4月上線了,成為台灣醫學院校和醫院建立的第一個網站。1997年醫院基於Novel IPX局域和瀏覽器的臨床資訊查詢系統建成,可以實現檢驗、檢查、報告以及超聲波、內視鏡的JPG影像查詢(當時還沒有基於TCP/IP的網路)。 

健保推進台灣醫院資訊化建設

在台灣,醫院的資訊化建設大都從收費系統開始。李友專説:如果一個醫院連收費都沒有管好,該收的費都收不上來,那醫院肯定沒法經營。1996年台灣開始實行健康保險,當時健保局規定非常嚴格。如果醫院提交紙本的給付申報資料,每筆需要收取5元登錄費用,而申報電子資料則不收費。5元雖然不多,但如果一天看1,000個病人就是5,000元,看得越多交得越多,而且是永遠收下去。這樣就逼著醫院實現電腦化,建立健保系統,所以台灣的醫院資訊化建設真正是被健保逼上梁山的。 

當時台灣健保實行論量計酬,所以系統必須要收集醫院裡的所有資訊,包括一個針頭,一塊紗布,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醫院走向精細化全成本核算的原因之一。同時,這也導致醫院的系統變得非常複雜,從而為資訊的再利用打下了基礎。所以,當時台灣的醫院如果能夠實現所有收費都可以被電腦捕捉,並能夠轉成健保所需檔案,然後傳給健保局,最終健保局能夠下載,那麼這家醫院就算實現了完整的電腦化。 

台灣醫院資訊系統的建設特點 

台灣醫院內的資訊系統大致可分四大類,包括一般行政系統、醫務行政系統、臨床系統和基礎建設系統。 一般行政系統包括人事、會計等系統,這些系統和一般公司使用的系統都是一樣的,所以完全可以外包。醫務行政系統包括醫療保險、ADT系統等等,它們雖是醫院特有的,但大部分醫院都使用相同的系統,這樣的系統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外包廠商,所以可以自己開發,也可以外包。臨床系統是醫院獨有的,而且每個醫院都不完全一樣,這樣的系統很難找到外包,因此各個醫院大都是自己開發。而基礎建設系統包括電子郵件、網站等系統,這樣的系統完全可以在市場上買到,醫院只要自己維護就可以了。 

利用IT技術支持臨床和決策是醫院的關鍵 

醫院的核心是臨床醫療和患者服務,如何利用IT技術幫助臨床和服務才是最重要的目標,而這其中的關鍵是臨床決策系統(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ing, CDS )。 

李友專認為:現在的臨床決策系統做得還很不夠,還有太多CDS可以做的東西卻還沒有做。現在報紙上每年都有醫院開錯藥物劑量的報導,把5cc寫成了5g,把QD寫(一天一次)成QID(一天四次),導致患者藥物過量產生危險。其實在開藥的過程中只要加進去一個簡單的單日最大劑量檢查,進行提示和報警,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。目前,台灣一些大醫院已經把CDS做進了系統,但很多小醫院卻還沒有,而正是這些小醫院才更容易出現問題。 

李友專說:實現資訊化不是簡單地將資訊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到電腦裡,而更重要的是應用。我們現在幾乎已經把所有的資訊存進了電腦,但沒有好好地利用。我們現在是資訊豐富,而知識貧乏。下一步的一個重點就是如何運用更多的知識,來幫助醫療臨床和流程。人一定是會犯錯誤的,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這樣患者量大,看病密度非常高的醫院,即使有再嚴格的訓練、條例和制度,醫護人員也一定會有所疏忽,會犯錯誤,所以一定要徹底運用CDS。其實,CDS的應用並不一定多先進,即便是很初階、簡單、單一的應用也沒關係,只要這些應用可以減少錯誤,增加安全性就有意義。「我的願望就是所有的醫院實現電腦化之後,要盡全力提高安全性,減少錯誤。如果這裡邊有100分的話,我們已經做的只有5分或10分,剩下的空間還大得不得了,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。」 

原文:http://www.xzbu.com/6/view-2496406.htm
Picture
Yu-Chuan (Jack) Li
College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
​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
Email: jack@tmu.edu.tw
Address : No.172-1, Section 2, Keelung Road, Da’an District, Taipei City 106
© Copyright 2018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HOME